课堂笔记(10.18)

Tags
课堂笔记

念头

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,自然哲学家。
泰勒斯,数学家/天文学家,学生1阿那克西曼德,地理学家,比例尺和符号的概念;学生2阿那克西美尼,气候学家...很多哲学家都是科学家。
但是他们的科学并不是实证的科学,重视理论的思辨,寻求本源,也就是人类思想里面的公理体系(确定无疑的支点)。
如果没有找到支点,就会被乱流所卷走。
中国哲学讲“体、相、用”。体就是本体,相是形状,用是作用/功能。我们平常看到的是相,有三种相:物理、心理、生理。心理背后是念头(?)
王阳明:不要做闻人、要做达人。宇宙开始于一个念头(??)最真实的是念头(??)
掌握自己,就是掌握自己的念头。掌握了自己的念头,就是战无不胜。没法掌握自己的念头,就会被乱流卷走。
赫拉克利特:辩论法,认为都在变动之中。现代人很看重变动的价值。变动就意味着未知和不安,在变动中很容易掌握不了自己。他教导我们如何在变动中掌握自己。
看清楚了时间的真相,就看清了自己。赫拉克利特也强调,我们要在时间中寻找永恒性。道就是我们需要找的最终的安息。他认为道就是本体运动的路径。他认为本体是火。火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行。这个就是掌握轨迹。(和马克思有点像)找到这个道之后,我们就可以跨过时间的河流。非常有现代性。
把人框死的不是道。道是让人活的东西。
巴门尼德:时间是假的,任何时间带来的东西都包含着欺骗。如果把时间性的东西当作真正的存在的话,就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。(?)
能够真正减轻压力的就是永恒。哲学的本源不是通过时间建立的,是通过永恒建立的。哲学的唯一本源是“是”。
这两位哲学家走的路完全相反。
海德格尔:现代哲学家。人类的命运就维系在“是”上。没有是,就无法形成陈述句,就无法表达事物,就无法向人表达欲求,那迟早会失去生命。没有语词就没有生命。语词也是念头。
永远的“是”就是“是”本身。求是不是求真。是是真的根据。是在逻辑上就是定义。亚里士多德:谓词就是主词的是。科学就是谓词刚好符合主词。
念头从“是”中来。自己的是就是让自己涌现出来的东西。“是”让自己有意义,才有价值。求是,成就自己的是。
哲学追求的就是普遍最高的依据,就是是。只有依据自己永恒的特殊的是,才具有价值。
义人的路,好像黎明的光。人身上的悲剧精神,理想精神,才成就了顶峰,才是世界的亮光。
一直追求“是”的人,都是理想主义者。唯心主义,也就是理想主义。执着于自己的念头。放下念头的人也不是错的,放下念头不等于没有念头。

寻找

是是让人涌现出来,让自己获得价值和意义。任何价值都是先为自己的价值。为己之学,并不是说谋私利,而是先建立自己的价值。
是有两种讲法:从时间讲是(赫拉克利特),从永恒讲是(巴门尼德)
现代哲学从时间中理解东西,是因为我们活在时间里,都是分合的,体会不到永恒性。
头也不回的理想主义者,才会具有永恒性。李白: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。庄子: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我们都是在生存论下,在世界之中,被烦支配着(烦忙、烦神、烦本身,不知道为什么而烦,没办法上手(理清事物的前后)),被时间支配着。这就到了终末/末世(?),也就是时间另一个尽头,虚无(时间的一个尽头就是永恒),失去了永恒性的持存。人越是在虚无,就越感到需要寻找自己的一个支点/根据。人要摆脱虚无,就进入到时间的澄明状态,破除迷雾。这就需要光。一个人如果还在寻找,那他就还有光。这个光就使人具有活力。
海德格尔:我们在时间中会碰到虚无
三种人:一种是在虚无状态,见到时间的失重,沉到水底见到真正的虚无,需要见到光;一种是常人,被时间推着走,以向前来代替自己真正的失重;还有一种是理想人,跨过时间的河流,把“是”看透,并在不断追寻“是”
哲学是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。形而上学就是关于“是”的。
尼采(19世纪末,诗人、哲学家,在他之前是理性主义(比如黑格尔、马克思)),和叔本华一样反理性主义。看见了理性精神的危机。没有在理性中看到力量,认为是在用逻辑代替力量。
强调悲剧精神、酒神精神。悲剧的精神在于音乐。从音乐的角度解释悲剧的力量。哲学是听的思想还是看的思想。要从听里面看希腊哲学的思想。听后就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