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学第五章复习

Tags
孔隙: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,团聚体内部的孔隙。
土壤的孔性/孔隙的性质:指土壤中的孔隙数量,大小孔隙的分配,在各土层的分布。
孔隙度——孔隙数量——土壤气、液两相的总量
孔隙类型——孔隙大小及比例——气液两相的比例

一、土壤密度

概念:单位体积固体土粒(不包括粒间孔隙)的重量,单位是g/cm3
计算中常用的土壤密度值:2.65g/cm3
影响因素:矿物组成、土壤质地、有机质含量

二、土壤容重

(一)概念

概念:单位体积土壤体(包括孔隙)的干重
单位:g/cm3
测定:在田间取一定容积的原状土,105-110℃烘干称重(环刀取样法)
特点:容重<密度(因为包括了孔隙),大小由密度和孔隙数量决定(主要是孔隙数量),土壤容重值多在1-1.5之间(一般砂土容重>壤土/粘土)

(二)应用

1、反映土壤的松紧度
容重小表明疏松多孔,结构性良好,反之紧实;
过松会加快水分损失,容重大过紧,不利于根系发育,不利于通气透水;
旱作:适应1.1-1.3范围,砂土可以偏高点。
2、计算土壤重量及土壤各组分的含量
3、计算孔度

三、土壤孔性

(一)三相比

概念:土壤固、液、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,称为固相率、液相率(容积含水量)、气相率
土壤三相组成就是三者之比
notion imagenotion image

(二)土壤孔隙度

概念: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
计算:土壤孔度=(1-容重/比重)*100%
孔隙度=1-固相率=液相率+气相率
一般砂土30-45%,壤土40-50%,粘土45-60%,团粒结构好的可以有55-65%
也可以用土壤孔隙比表示:孔度/(1-孔度)

(三)土壤孔隙类型

土壤真实孔径往往无法实际测定。
当量孔径:指与一定的土壤吸水力相当的孔径,它与孔隙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。
d(当量孔径/mm)=3/T(土壤吸水力/100Pa)

(1)非活性孔(无效孔/束缚水孔)

土壤中最细微的孔隙,当量孔径一般<0.02mm,土壤水吸力>1.5*10^5Pa

(2)毛管孔隙

当量孔径0.2-0.02mm,土壤水吸力1.5*10^4-1.5*10^5Pa
具有毛管作用

(3)通气孔隙(非毛管孔度)

当量孔径>0.2mm,相应的吸水力比以上两个都小
毛管作用明显减弱

(四)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

  • 毛管孔度:毛管孔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,是保水性的指标
  • 非毛管孔度:非毛管孔容积占比。是通气-透水性的指标

四、团粒结构

土壤结构体:土粒(单粒/复粒)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。
土壤结构性:由土壤结构的种类、数量以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。
我们所说的土壤结构体往往是指团粒结构。

(一)不良结构和良好结构

不良结构:块状、核状、柱状、棱柱状和片状结构体总孔隙度小,主要是小的非活性孔隙和通气孔隙,结构体之间大的通气孔隙,往往是漏水漏肥的通道。植物根系难穿扎,干裂时常常扯断根系。
良好结构:团粒结构。不仅总孔隙度大,而且内部有多级大量的大小孔隙,团粒之间排列疏松,大孔隙较多,兼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。
良好的团粒结构体:
  • 具有一定的大小
  • 具有大小不同的多级孔隙
  • 具有一定的水稳性、机械稳性和生物稳定性

(二)特点

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,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。
大小在0.25-10mm之间,微团粒(<0.25mm)是形成团粒的基础,在提高农业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,是理想的结构。
多出现在表土以及有机质丰富的地方。

(三)形成机制

(1)形成阶段

土壤结构体形成的两个过程:粘结团聚和切割造型。
团粒结构体形成也是经过多次复合和团聚。
单粒-凝聚-微凝聚体(粘团<0.005mm)-逐级粘合胶结-微团聚体(微团粒<0.25mm)-多级团聚-团粒(0.25-10mm)
单粒-微团粒-团聚体

(2)形成机制

1、粘合团聚
  • 胶体的凝聚作用
  • 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:碳酸钙、硫酸钙、氧化铁、氧化铝(Ca2+效果最好、Al3+、Fe3+)
  • 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:腐殖质、多糖类、木质素、蛋白质、微生物分泌物
2、切割造型
  • 植物的根系作用:穿插、挤压、脱水收缩
  • 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,裂开
  • 土壤耕作:耕耙作用
3、土壤结构改良剂
能够将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的物质,包括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。
水解聚丙烯腈(HPAN)、乙酸乙烯酯和顺丁烯二酸共聚物(VAMA)

(四)土壤肥力作用

是小水库,小肥料库,协调了保肥供肥的矛盾

(1)团粒结构大小孔隙兼备

团粒结构体具多级构造,孔度大,毛管孔、非毛管孔分配较为理想。
团粒内小孔隙,团粒间大孔隙。(大小孔隙兼备)
团粒大小:干旱地区以0.5-3mm为好,湿润地区10mm,抗侵蚀性强

(2)水分与空气并存的矛盾得到解决

团粒间为通气孔,通气、透水,减少地表径流、水土流失。
毛管孔靠团粒接触点相通,干旱时,团粒表土收缩,与其下的结构体脱离,毛管中断,减少蒸发损失,抗旱性强。
团粒内大量毛管孔,保持水分,供作物吸收。

(3)改善了土壤保肥供肥性能

表面与空气接触,微生物活动强烈,好气分解有机质,供肥性好;
内部贮存水分,通气不良,嫌气时微生物活动,有利于养分保存和腐殖质形成。

(4)宜于耕作与根系发育

团粒球形,排列疏松,有利于根系发育;
耕作阻力小,宜耕期长。

五、土壤结持性

土壤力学性质(又称机械物理性质):土壤受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,显示一系列动力学性质。对耕作和根系生长很重要。
土壤结持性是土壤的重要力学性质。包括粘结性、粘着性、塑性。
土壤结持性:是指不同含水量下土壤粘结性、粘着性和塑性的综合表现。

(一)粘结性

(1)概念及特点

概念: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而互相粘结在一起的性质。
特点: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而不被破坏的能力;是产生耕作阻力的原因之一。
作用力:粘结力(内聚力):土粒的水膜导致了土粒之间的粘结作用。

(2)影响因素

1、比表面

粘粒含量:粘粒含量高,粘结力强(砂土几乎没有粘结力)
团粒结构:球形比较适合
腐殖质含量:有机质增加,团粒结构增多,粘结性增强

2、含水量

完全干燥,那么没有粘结力(因为没有水膜);
含水量15%时,粘结力最大;
随着含水量的增加,水膜增厚,粘结力减少;
水分达到饱和的时候,粘结性消失。

(二)粘着性

(1)概念及特点

概念:土粒粘附于外物的性质
作用力:粘着力:同样也是土粒的水膜,使土粒有外物间的相互吸引的性能

(2)影响因素

1、含水量

干燥的土壤没有粘着力
随着水分含量增加,土粒与外物之间的水膜生成(粘着点),粘着力增强。
继而水膜太厚,粘着力下降,到可流动的泥浆时(脱粘点),粘着力就消失了。
notion imagenotion image

2、比表面

粘粒含量:粘粒含量高,粘着力强(砂土几乎没有粘着力)
团粒结构:球形比较适合
腐殖质含量:有机质增加,团粒结构增多,粘着性增强

(三)土壤塑性

概念:指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变形,当外力停止或土壤变干后仍能保持改变了的形状的特性。
产生原因:片状粘粒及其水膜引起的
上塑限(液限):土壤呈现塑性的最大含水量
下塑限(塑限):土壤呈现塑性的最小含水量
塑性值(塑性指数):上塑限和下塑限的差值,越大表示土壤塑性越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