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笔记6.28

Tags
课堂笔记
  1. 理想国第二卷
  1. 理想国第九卷
  1.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
  1. 奥古斯丁论幸福生活
每道题不少于500字
内容:
  1. (照着说)概述基本观点、及得到观点的论证
  1. 批评或接着说,延伸其观点

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与欲望

希腊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
最初的文化形式是神话,神话:关于神的思想,如何以神为中心思考
文艺复兴以来,科学技术的发展,使得人越来越“去神化”
中国古代“祭天”-->“祭祖”,神话曾经是一种文明的形式。
“去神化”-->“世俗化”:人的思想方式、人的意志去确定生活
  1. 诫命
  1. 契约:现代人认为道德可以脱离宗教(古代人认为道德的基础是宗教,如果没有宗教,道德就不存在)
现代人就有一套规则,欲求一定要符合规则,道德就约束到人的欲求就行,这是自由主义的表现。
哲学诉诸理性,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也必须是理性的。
理性主义认为:人的本性是理性。(非理性认为:人的本性是情感/意志/冲动)
从希腊到尼采,都是理性主义。
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是理性主义者。

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分

柏拉图灵魂三分:理性、激情、欲望(是从实体来讲)
这种看法是一种实体论的看法。灵魂是实体,三部分都是本质性的属性。人都是物体性的实体。
物体性实体包含本质属性(看不见的,理性/欲求等)和可见属性(处所/外表等)。
亚里士多德说灵魂的三部分:(是从功能上来讲)
(洛克:自由主义的先驱,反实在论,认为实体是多余的,为什么要把无法描述的东西留在语言和思维中,成为英美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)
灵魂要从功能的角度理解:
第一个功能是营养功能,从万物中摄取元素,从某个意义讲,万物都具有灵魂,所有生物(包括植物动物人)都具有摄取元素以供给自身的能力;
第二个功能是感觉功能,是只有人和动物有感觉功能,这是一种本能的、非理性的部分,是趋或避的能力。
第三个功能是理性功能,只有人具有,包括计算等特质。因此人的趋/避是有两部分控制的,感觉和理性。
人和动物的灵魂的区别就是理性部分。
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从实体,一个是从功能。

人的基本感受

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基本感受做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。
基本感受包括感觉和理性。
理性一定包含着计算。比如人和动物的恐惧不一样:动物的恐惧是盲目的,人的恐惧要比动物多得多。
理性还包括计算背后的目的,包含着对善的理解。没有善就没有计算。万物都是追求善的。
善有很多类型,包括外部性的善(财富、荣誉等,最不重要,是别人给的,别人也是可以拿走的),身体的善(健康,会更加重要点,影响到快乐和幸福),德性意义的善(自由,欲求善,与内心打交道最多的东西)。
人的不幸福和不快乐很多来自对于外部的东西。一个人如果不和善打交道,那就没有自由。

感觉

感觉是趋避的冲动。
亚里士多德把欲望分到感觉中。人的欲望和动物的欲望还是有区别的。
将感觉的趋避三分:
  1. 欲求:与身体相关,吃喝与性,构成人的生物性,是身体性的欲望,自己生存与繁衍后代。是会存在冲突的。所以欲望不能是无穷无尽的,只会处在无穷的冲突之中,只能是害自己;需要学会节制。真正的快乐就是减少欲望的冲突。
  1. 冲动:指的是荣誉、勇气、朋友等,构成人的社会性,涉及到互相的评价。这个部分比欲求更加高级,这个部分将人与动物区别开。
  1. 想望:与至善、理性更加接近,使人具有超越性,超越个体和生命,超越现在;是一种对于善的欲望。
人是具有依赖性的,人和人之间的协作需要荣誉,人的道德是从冲动部分开始建立的,通过想望,最终也是要落到德性上。
荣誉并不是自己,拥有自己的荣誉,人和人最亲密的部分就是德性,人最重要的也是德性。
看重外部的东西就会压力很大,但是不等于不追求外部的东西。人最重要的就是与自己打交道,让自己处在自由的状态。
亚里士多德把理性和欲望处理成伦理学的问题,是在规范自己。
(理性总是高于经验的。因此基础学科的拓展性比应用科学高的多。这些“没用的”理论孕育出了现代科学。)

理性中的慷慨

慷慨:是一种德性,是一种理性,处在挥霍(不符合善和计算)和吝啬(计算不符合善)之间
挥霍看起来更像慷慨,慷慨是在给予意义上的善,不是索取意义上的善。一个慷慨的人总是在给予意义上的善。慷慨是按照正确的给予条件给予。但是挥霍给予的对象不一定是别人,完全可能是自己(浪费),也可能是别人。
慷慨不需要回报。慷慨是不带着回报的给予。慷慨是不带着痛苦的,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正确的对象以需要的东西,没有浪费善,没有对于给予的对象抱以任何期待。
如果慷慨对于别人有任何期待,那就是期待别人也能对其他人慷慨。
人要使自己很阳光、很愉快,在任何患难和挫折中保持宽大宏大的盼望,使自己的灵魂直立向上,度过未来的千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