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 植物脱毒技术
一、植物病毒危害及脱病毒机理
1、植物病毒的发现
郁金香杂色病(tulip break)是最早记载的(1576年)植物病毒病。
病毒粒体形态:球状、杆状、复杂颗粒
病毒举例:烟草花叶病毒、马铃薯病毒、玉米条纹病毒
2、植物病毒病的症状
植物感染病毒后表现不同的症状,如矮化、着色呈花叶或黄化、卷曲、波浪状、产量急剧下降等。
还有郁金香杂色病。
3*、植物病毒的传播
植物可以把病毒传染给相邻的植物,可以通过花粉,机械伤害,人类的活动而传播。
(1)介体传播:昆虫传播、螨类传播、土壤中的介体
(2)非介体传播:机械传播(汁液接触传播)、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(嫁接可以传播任何种类的病毒)、种子和花粉传播(种子带毒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早期侵染和远距离传播)。
4、果树病毒的传播途径
1) 通过昆虫和螨类传播 2) 通过花粉和种子传播 3) 菟丝子传播4) 汁液传播5) 通过营养繁殖材料传播 6) 果树根系结合传毒
5、植物病毒传播特点
超过50%的植物病毒可以通过动物、微生物和昆虫传播。
6、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点
植物病毒具有系统侵染的特点,在植物体内除生长点外的各个部位均可带毒。
不同种类、品种、个体、器官、组织都存在较大差异。
7、病毒的运输
通过胞间连丝、韧皮部等植物本身的运输系统扩散病毒。
8*、脱毒的意义
- 无性繁殖作物长期营养繁殖,导致病毒侵染、体内积累,进而种性退化,产量、品质降低,甚至死亡;
- 通过茎尖培养获得无病毒种苗,对退化品种进行提纯、复壮;
- 提高产量和品质,如马铃薯脱毒增产30-60%;
- 减少农药使用,保护生态环境:脱毒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无性繁殖植物,如草莓、马铃薯、甘薯、苹果、 香蕉、 甘蔗等。
二、植物脱毒方法
物理方法:热处理、冷冻疗法
化学方法
生物方法:茎尖脱毒法;愈伤组织脱毒法;微体嫁接离体营养脱毒法;珠心组织脱毒法
(一)物理方法
1、热处理脱毒
利用高温控制病毒扩散和抑制病毒增殖,使植物的生长速度超过病毒的扩散速度,从而得到一小部分不含病毒或者含量很少的分生组织,进行无病毒个体发育。
原理:某些病毒对高温敏感,受热后钝化失活而无法进行增殖。
适用范围:适用于对热敏感的病毒
热处理方法:热水浸泡、高温空气处理
但因其脱毒率较低,有些病毒很难用单一热处理脱毒, 因此,采用热处理和茎尖培养相结合脱除病毒,其效果远高于单纯的热处理脱毒。
热水浸泡 | 高温空气处理 |
50度热水中浸泡数分钟或数小时,即可
消除病毒 | 放在35-40度条件下生长发育,处理时间因病毒种类而异 |
方法简便,但材料易受损伤。到55度时则大多数植物材料会被杀死。 | 该法处理茎尖效果比较好,既能消除病毒,又可以减少植物死亡。 |
甘蔗、木本植物、休眠芽 | 旺盛生长的植物材料(如茎尖) |
2、冷冻疗法
利用超低温冷冻技术处理植物的离体茎尖组织,使其脱除病毒的方法。
(二)化学方法
在茎尖或原生质体的培养过程中,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病毒物质,可以脱去植物体内的病毒。
常用药剂:抗病毒醚、 2-硫尿嘧啶、放线菌酮、放线菌素-D、碱性孔雀绿等。
抗病毒药剂的效果因病毒种类而异,并且不可能除去所有病毒;使用不当还会出现药害。
(三)生物学方法
1、茎尖培养脱毒
White(1943)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植株生长点附近,病毒的浓度很低或没有病毒,病毒含量随植株部位及年龄而异。
茎尖培养脱毒原理:
在植物体内,病毒分布不均:成熟的组织和器官病毒含量比较高;而幼嫩的组织和器官病毒含量比较低;越靠近顶端区域,带毒越少,顶端分生组织(0.2-0.5 mm)不带或含毒量极低。
生长点病毒少的可能原因:
(1)植物病毒自身不具有主动转移的能力。
- 病毒可以通过维管束组织长距离快速转移,但分生组织中不存在维管束。
- 病毒通过胞间连丝在细胞间移动,速度很慢,难以追赶上活跃生长的茎尖。
(2)在旺盛分裂的细胞中,代谢活性很高,使病毒无法复制。
(3)在植物体内可能存在病毒钝化系统,它在分生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活性。
(4)在茎尖中存在高水平的内源激素,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。
(5)适用范围:可以消除病毒、类病毒、类菌质体、细菌和真菌等病原物。
茎尖分生组织脱毒基本程序:
培养基选择和制备,带毒材料的表面灭菌,茎尖分生组织分离、接种和培养,诱导芽分化和小植株增殖,诱导生根、驯化移栽
影响茎尖培养脱毒的因素:
(1)培养基
选用适宜的茎尖培养的培养基;
选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(生长素、细胞分裂素、赤霉素)。
(2)外植体大小
- 不同植物以及一种植物要脱去不同的病毒所需茎尖大小是不同的;
- 茎尖越小,脱毒效果越好;
- 茎尖越小,成活率越低;
- 一般切取0.2~0.3mm长,带一两个叶原基的茎尖作为材料效果比较好。
茎尖应小到足以根除病毒,大到足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株。
(3)培养条件
不同植物茎尖培养条件不完全相同。
(4)外植体生理状态
1)茎尖最好取自生长活跃的顶芽:
通常顶芽的效果比腋芽效果好。在顶芽数量有限时,也可以取腋芽为材料。
2)春季和夏季活跃生长时期的芽好于秋冬时期的休眠芽。
2、愈伤组织培养消毒
通过植物各部位器官和组织的培养去分化诱导产生愈伤组织,然后,从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不定芽,长成小植株,可得到无病毒苗。
并非所有的愈伤组织细胞都带病毒;在愈伤组织的培养过程中,和其它组织材料在不断继代过程中,病原会逐渐消失或随着组织继代分离的而被分离开。
3、微体嫁接脱毒(micrografting)
把极小的茎尖(<0.2 mm)作为接穗,嫁接到无菌实生砧木上(实生苗通常不带毒),继续进行试管培养,愈合成为完整的植株。
优点:解决过小的难于培养的茎尖;解决生根难的问题。
缺点:技术难度大
成活关键:
茎尖大小:无病毒植株获得与接穗茎尖大小呈负相关;
茎尖分生组织小于0.2 mm可脱除多数病毒。
4、珠心组织培养脱毒法
病毒是通过维管束组织转移的,而珠心组织与维管束组织没有直接联系。
柑橘、葡萄等可以通过珠心组织培养获得无脱毒植株。
5、其他组织培养脱毒
包括原生质体培养、花粉培养、胚培养等,均有脱毒的作用。
6、综合脱毒方法
1)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脱毒法
2)茎尖培养结合病毒钝化剂处理脱毒法
三、脱病毒植株的检测
直接观察法、指示植物法、血清检测法、核酸检测法、电子显微镜鉴定法
1、指示植物法
这是利用病毒在其他植物上产生的枯斑作为鉴别病毒种类的标准。
指示植物:专门选用以产生局部病斑的寄主。
一般有两类:接种后产生系统性症状,病毒可以扩展到植物非接种部位;另一种是只产生局部病斑,常表现出坏死、退绿。
病毒的寄主范围不同,所以应根据不同的病毒选择适合的指示植物。
有涂抹法和嫁接法两种。嫁接法常用于草莓、果树及其他多年生木本植物。
适用于鉴定靠汁液传播的病毒
2、血清检测法
利用抗原-抗体特异性反应原理进行病毒鉴定。
抗血清:含有抗体的血清。
血清反应:抗原和抗体所引起的凝集或沉淀反应。
用已知病毒的抗血清(antiserum)鉴定未知病毒。并且还能够利用高度特异性鉴定病毒种类。
酶联免疫法(ELISA): 将抗原固定在支持物上,加入待检血清,然后加入酶(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)标记抗体,使待检血清不对应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,最后用分光光度计进行诊断。
3、核酸检测法
RT-PCR:将病毒RNA反转录成cDNA,PCR扩增检测。
技术灵敏,已用于大蒜、萝卜脱毒苗检测。
4、电镜检测法
通过电子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胞内有无病毒粒子的存在,并可以观察到病毒粒子的大小,形状和结构。
四、脱病毒植株的保存
脱病毒植株并不具备额外的抗病性,可被重新感染。
在繁殖时,严禁再次感染病毒。
保存方法:
在隔离条件下保存:专用的防虫网室或温室;
脱病毒试管苗离体保存。
第二节 植物快繁技术
植物快繁,又称植物离体繁殖(propagation in vitro)、植物微繁 (micropropagation):
是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,使其在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。
器官形成 (organogenesis):愈伤组织的不同部位分别形成不定根和不定芽。
体细胞胚胎发生(somatic embryogenesis):在愈伤组织的表面或内部形成类 似于合子胚的结构,即胚状体 (embryoid)。
植物组织培养(Tissue Culture):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,即外植体(explants)接种到人工培养基(medium),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(包括营养、激素、温度、光照等)进行培养,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。
外植体(Explants):
愈伤组织(Callus):
组织培养的原理:
细胞全能性(Totipotency):
脱分化(dedifferentiation):
再分化(redifferentiation):
植物快繁的特点:
1、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:不受地区、季节限制;人工培养基、小气候环境条件;占用空间小
2、生长周期短,繁殖效率高
3、管理方便,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
人为提供一定的温度、光照、湿度、营养、激素等条件;利于高度集约化和高密度工厂化生产;利于自动化控制生产
一、植物快繁器官形成方式
短枝发生型、丛生芽发生型、不定芽发生型、胚状体发生型、原球茎发生型
(一)短枝发生型:能一次成苗,遗传性状稳定,培养过程简单,移栽成活率高
(二)丛生芽发生型:遗传性状稳定;繁殖系数高
(三)不定芽发生型:遗传稳定性差;有嵌合体和多倍体发生
(四)胚状体发生型:无性系变异小;成苗快;数量大
(五)原球茎发生型:兰科植物
二、植物快繁的程序
(一)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:取材,灭菌,生长
(二)繁殖体增殖
(三)芽苗生根
离体生根:生根培养基,一般是低盐培养基,含NAA、IBA
活体生根:生长素浸蘸,移入培养机制,在高湿条件下生根
(四)小植株的移栽驯化
炼苗、移栽、驯化管理
在生根的试管苗阶段,就可以逐步开盖驯化;
移入温室后,保持高湿条件,如喷雾、覆膜等;
光照逐渐增强。
三、影响植物快繁的因素
(一)外植体
外植体的来源:选择具有拟分生组织细胞的外植体(茎尖、带芽茎段)
外植体的生理年龄:沿植物主轴,越近下部生理发育年龄越小,再生能力强
外植体的大小
(二)培养基
1、基本培养基的选择
2、植物生长调节物质
- 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和低浓度生长素, 有利于侧芽萌发和丛生芽形成
- 低浓度细胞分裂素和高浓度生长素, 有利于生根
- 在不定胚的诱导中, 2,4-D和玉米素配合使用
- ABA、多效唑(PP333)、矮壮素(CCC)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促进试管苗生根、壮苗和提高成活率
3、培养基的物理性质
液体培养基 vs 固体培养基
兰科植物原球茎/不定胚培养,液体振荡培养
(三)培养条件
1、光照
注意调节光周期,避免植物开花;
调节光强,促进节间伸长,加快繁殖代数;
适当利用自然光,减少能耗。
2、温度
3、湿度
4、气体条件
5、控制污染
(四)继代培养
提高继代代数,可以增加繁殖数量
(五)移栽
根系结构、叶表组织、驯化情况、重新利用新生叶片
四、植物快繁的商业化应用
(一)商业化规模生产及工艺流程
1、试管苗生产规模的确定
2、商业化实验室的设计
3、商业化生产的配套设施
4、商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
(二)商业化生产及效益分析
1、试管苗增值率的估算
2、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
3、产品质量监控
4、商业化生产效益分析
(三)降低商业化成本的措施
1、提高劳动生产率
2、减少设备投资,延长使用寿命
3、降低消耗
4、降低污染,提高繁殖率和成活率
5、简化培养基
(四)商业化生产中的常见问题
1、污染问题:灭菌不彻底;操作不规范;环境不清洁
2、遗传稳定性:基因型;继代次数;器官发生方式
3、玻璃化
4、褐化
5、黄化:培养基成分;培养条件;pH;抗生素